在近日舉辦的第十屆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閱讀盛典“閱讀+”主論壇中,多位專家以“展望‘十四五’——北京全民閱讀規劃建議”為主題,對“十四五”期間的北京閱讀推廣提出建議。在他們看來,北京的文化建設中,閱讀推廣不但不能缺位,還要將它放在未來10年、20年的遠景目標中,使其日漸完善與成熟,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元文化需求。
抓好六大著力點
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中國閱讀學會會長郭英劍在《我心目當中的“十四五”全民閱讀與推廣》主題演講中提到8個關鍵詞,用以概括未來北京的全民閱讀重點,這就是處理好高度和厚度、國際和國內、經典與流行、長期與短期的關系。
郭英劍認為,北京市的全民閱讀發展規劃要在全國具有引領作用,站在全國的高度甚至全球意識來加以認識和規劃:“同時我認為它更應該具有北京特色,就是要有厚度,讓人們通過閱讀來認識北京。”閱讀發展規劃一定要有經典的閱讀品牌,唯有經典才可以有閱讀的可持續發展。在注重經典閱讀的同時,相關單位還應該做好暢銷圖書的閱讀推廣,倡導普及性閱讀,只有這樣才可以去吸引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
除了8個關鍵詞,郭英劍還提出北京的全民閱讀工作應把握好以下六大著力點:第一是平臺。要充分利用數字化時代建設,打造北京市的閱讀平臺。第二是空間。公共圖書館里的人越來越多,這充分說明人們需要更多的閱讀空間,如何把人吸引到公共圖書館顯得至關重要。第三是計劃。除了發展規劃之外還應該有具體計劃。第四是閱讀。閱讀推廣的一切規劃最終都要落實在閱讀上。第五是影響。北京市的重點閱讀工程應該是國際化,但同時也應該本土化。第六是價值。閱讀其實就是傳遞價值觀的過程,因此閱讀推廣要守護好社會的價值觀。
公共閱讀空間服務是重要指標
北京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楊松在《將公共閱讀空間打造成為全民閱讀事業的重要支撐點》演講中表示,“十四五”北京閱讀建設是否成功的一個衡量指標就是北京公共閱讀空間服務。
楊松將公共閱讀空總結為4個特點:公共性、公益性、開放性、現代性。在“十四五”期間,北京又該如何做好公共閱讀空間的建設工作?楊松認為,定位明晰,才能有的放矢,對此,他提出了四點定位:一是要對書香北京建設起到節點和支撐的作用,要把著力點,把工作的重點放在公共閱讀空間的建設上面;二是要做體驗化參與場所,多做與閱讀有關的推廣交流活動;三是要融入和提升,要在“十四五”期間將公共閱讀空間融入到城市形象建設中;四是要做社層化的架構,公共閱讀空間的建設成果要使得社會各階層共享閱讀盛宴。
北京是圖書出版重鎮,出版單位在閱讀推廣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視。中國出版集團黨組成員、中國出版傳媒股份公司副總經理于殿利表示,文化強國“強”的就是人,這其中閱讀是關鍵。“圖書與人的成長,這與民族精神的塑造、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密切相關。”對此,于殿利表示,出版人要不斷努力,提供優質內容供給,發揮圖書出版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當中的重要作用。于殿利認為,內容是一切文化產品的核心,也是未來北京全民閱讀的抓手。他提出,出版單位在閱讀推廣上要把好內容關。
數字閱讀成閱讀助推手
當前數字閱讀已成為全民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掌閱科技創始人張凌云在《數字閱讀10年的“變”與“不變”》演講中,談及當前數字閱讀的四點變化:一是移動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極大推動數字閱讀的發展,數字閱讀智能化趨勢日趨明顯。二是技術推動數字閱讀形態和使用場景在不斷發生變化。三是數字閱讀產業商業模式不斷變化,生態和格局依然在不斷變化中。四是網絡文學走出國門,走向海外,高速發展。
張凌云表示,閱讀方式如何更新,閱讀的本質需求不會發生變化,在關注變化的同時,抓住不變的熱點,讓數字閱讀為全民閱讀提速,這應該成為相關單位在“十四五”期間的工作重點。
在具體措施上,中國移動咪咕公司總編輯王寒英表示,未來,咪咕將從以下方面加大投入:加大全球版權開發和作家扶持力度、加快媒體融合、結合重要時間節點舉辦豐富多彩的線下活動。依托中國移動9.5億移動用戶、2.1億家庭用戶和1300萬政企用戶,推動書香北京的書屋建設進家庭、進社區、進企業,助力數字閱讀深入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