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熱”背后折射出來的或許正是人們對歷史文化需求不斷深化的一種趨勢。我們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我們的文化自信就建立在對悠久文化傳統深刻理解的基礎上。
今年是故宮,也即紫禁城建成600年。這個日子的到來,給近年來持續升溫的“故宮熱”又添了一把火,甚至有了“超級網紅”之譽。出版物緊跟其后,亦有井噴之勢,入選本月優秀暢銷書排行榜的兩本,即《故宮傳:故宮六百年》《故宮營建六百年》,都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
這兩本書各有側重。《故宮傳》相對比較通俗,有大眾讀物的范兒,向公眾講述關于故宮的故事,方方面面,事無巨細,猶如一個故宮文化600年的“滿漢全席”。《故宮營建六百年》更專業一些,它側重介紹中國古代宮城營建的歷史成果,從元大都的規劃結構與特色,講到明代都城的布局,天地日月,以及社稷、太廟等禮制建筑等布局,再到清代對皇宮的擴展,功能的擴大,突出了故宮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的價值。10月優秀暢銷書排行榜中,同樣有本與故宮相關的作品——《大運河漂來紫禁城》。作品從京杭大運河的功能入手,講述了紫禁城的建成非一時一地之功,而是集全國之力,以數百年之積累而形成的歷史性的奇跡。其實何止紫禁城,歷史上,整個北京城的生存都有賴于大運河。北京的形勢固為建都之首選,但北京的資源則不足以支持一座都城,故不能沒有大運河這條輸血大動脈。單霽翔先生此書通過紫禁城這個微觀,讓我們從宏觀上理解了大運河與京城的生存和繁榮之間互相依存的關系。
從這3本書入榜我們也可以體會到一點,“故宮熱”背后折射出來的或許正是人們對歷史文化需求不斷深化的一種趨勢。我們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我們的文化自信就建立在對悠久文化傳統深刻理解的基礎上。而這正是這個榜單,以及所謂“故宮熱”傳遞出來的信息。很顯然,對我們而言,悠久的歷史文化不僅僅是可以欣賞的景觀,更是建立國族認同的文化根基,就像我們從故宮這里向外眺望,先是望見蜿蜒在華夏大地上的一條大河,進而還能望見從這條河輻射出去的整個華夏大地一樣。
當然,從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覺,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畢竟,文化自覺更多地需要一種從當代視角出發重新認識傳統的理性。這一點,我們從《王元化傳》《錢鐘書的學術人生》中也能體會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