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作為傳播主體的大眾傳播模式被徹底改變,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社會化媒體已將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融為一體,發展成為以“人”為中心的超大眾化的傳播方式。作為傳統媒體的圖書,在大眾傳播方式中的中心地位正在發生改變,只有適應新的傳播方式,不斷打造優質信息內容,才能支撐圖書在媒體融合中實現新的發展。
?
圖書如何適應媒體融合新趨勢
?
“媒體融合”是信息傳輸通道多元化形勢下的新作業模式,它把圖書、報刊、電視臺、電臺等傳統媒體,與互聯網、手機、移動智能終端等新興媒體傳播通道有效結合起來,資源共享,集中處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產品,然后通過不同的平臺傳播給受眾。
?
一、媒體融合時代圖書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
處于傳統媒體中以紙媒為主的圖書,要順應媒體融合新趨勢,因勢而變,主要體現在內容和技術兩個層面的融合:在內容方面,要強化用戶意識,在組稿、編輯、出版、發行上實現流程再造,形成“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的信息傳播模式;在技術方面,要重視整合優質資源,開放平臺,打造完整的生態系統。
?
1.新媒體時代內容依然為王。雖然新媒體來勢洶洶,媒體融合勢在必行,但也要有一點清醒的認識,即“內容為王”,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新媒體畢竟處于技術平臺層面,如同出版社和印刷廠的關系,其支點還是內容,技術最多起到杠桿作用。
?
2.圖書編纂以用戶為導向。新媒體的經驗是只有形成“用戶池”,即穩定的用戶群才能支撐穩定的商業模式。在圖書的“用戶池”中,關鍵是圖書的編纂和利用是否有助于核心用戶的沉淀,因為最終在“用戶池”中被沉淀下來的是比較精準的目標戰略下的核心用戶。
?
3.對產品形式和時效性提出更高要求。媒體融合的關鍵在于平臺的融合,構建“一體化”的開放平臺。為提高整體時效性,紙媒內容需要進行標準化處理,同時提高效率、縮短運作時間,以確保各環節順暢有效進行。
?
二、圖書發展如何適應媒體融合的戰略需求
?
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和一體發展,不是在原有傳統媒體基礎上疊加新媒體,也不是傳統媒體業務與新媒體業務的并行,而是“內容生產+產品形態+渠道占有”的“一體”。
?
1.強化圖書媒體發布功能。圖書的形式要由一本書走向一種媒介類型,把圖書發布變成新聞發布,形成系列化“圖書群”媒介類型。
?
2.發揮獨特內容優勢。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本質是要立足出版、發揮優勢、運用先進技術、走向網絡空間,做到一個內容多個創意、一個創意多次開發、一次開發多個產品、一個產品多個形態、一次銷售多個渠道、一次投入多次產出、一次產出多次增值。
?
3.充分利用多種媒體平臺。加快大傳媒產業布局,成為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連接更為廣泛的社會資源,以機制的創新更有效地實現跨地區、跨媒體、跨行業的優化配置和資源整合,帶動產業優化升級,最終提升傳統媒體的核心競爭力。
?
?
媒體融合背景下圖書內容取向?
?
圖書在內容建設方面,要注重提升內容品質,通過融合與發展,使傳統出版業內容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并延伸和拓展至新媒體。
?
一、媒體融合對內容的要求與變化新媒體環境下,“內容為王”應該有所突破,尤其是內容質量、用戶需求、技術要求方面。
?
1.推出更優質精練的內容。做好內容也是傳統媒體在現有渠道上應對新媒體挑戰的合理舉措。而且,隨著新媒體技術迅速發展,傳播效率的提高,受眾對于高質量內容的需求也在增加。圖書在內容打造方面應該擠出水分,存留更優質精練的內容,以精品樹立出版物品牌。
?
2.滿足用戶更全面的需求。在新媒體影響下,用戶的閱讀習慣和方式發生了改變,需要更為豐富的產品和服務。能夠為“王”的內容是充分利用和發揮所依托的渠道特點和優勢,滿足用戶更全面的需要,提供良好用戶體驗的內容。
?
3.符合多媒體技術要求。“內容為王”并不排斥對渠道的利用,反而,內容對渠道的依賴、技術的支持越來越強烈。圖書不但要使占有的資料得到更符合新媒體技術要求的加工,還可針對自身優質內容實施動漫、游戲、影像等跨領域的多元開發,并鼓勵原創。
?
二、圖書內容如何迎合新媒體時代
?
1.拓展內容深度和廣度。內容要進一步壓縮水分,在精簡的同時,不斷擴展觸角,將更寬廣的信息收納進來,同時也要對重要內容作深度分析、挖掘、揭示,增加圖書信息的有效性,提升信息的價值,提高用戶的體驗效果。
?
2.內容轉向用戶需求。圖書內容要實現立場、態度逐步走向更公正、更中立的媒體人立場,更注重讀者感受,體例設計、編纂標準和編纂流程等以用戶為中心,為多元化的用戶服務。
?
3.提升編纂規范化、標準化水平。編纂標準更明確、更具體,便于編輯人員及時掌握,更好、更快對文字進行編輯加工處理,同時制定科學合理的流程,加快紙媒和其他媒體的一體化進展,縮短與用戶見面時間,加強與用戶互動體驗。
?
?
媒體融合下的圖書內容再造途徑
?
一、選題選材更具時代性
?
1.突出時代特點,取信用戶。內容選材應該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用戶,而不能脫離實際、脫離生活、脫離用戶。圖書取材要按照讀者的關注程度,突出重點,兼顧一般。
?
2.加大信息量,拓展廣度。圖書要維持較高的媒體檢索量,甚至下載量、引用率,就必須有較大的信息容量,即做好廣度細分,能最大程度滿足讀者多方面的閱讀檢索需要,或者通過新媒體載體實現回溯性、前瞻性的資料嫁接,最大限度滿足讀者的信息需求。
?
3.強調個性,挖掘深度。內容要積累獨家擁有、富有特色的資料信息,對重點、熱點問題作最專業的深度反映,即垂直細分,通過獨特的內容配置方式鑄造鮮明的個性和風格。
?
二、內容編寫跳出模式化
?
1.各級標題精練。圖書各級標題的設立是為閱讀和檢索方便,也為實現新媒體傳播提供了便捷的途徑。每個小標題,是圖書的眼睛、亮點,名稱要摒棄冗長、沉悶、總結式標題,提煉出更能反映內容的精華語句,以吸引讀者關注。
?
2.增加段落信息承載量。每個段落不宜過長,最好控制在500字以內,最長不可超過1000字。在段落有限的字數內盡量擴大信息的承載量,實現內容寬度和深度的最大擴展。
?
3.濃縮文字表述。文字表述盡量簡潔清晰,不作疊床架屋式的文字羅列和拖泥帶水式的語言堆積,文風力求簡練、規范準確、樸實、通順,直陳其事,用事實說話。
?
三、編纂標準化、規范化
?
1.標準化利于大數據轉換。實施標準化格式,符合圖書數字化、網絡化發展趨勢,有利于從整體上實現圖書的新媒體需求。標準化編纂可以簡化信息收集程序,減小信息的收集難度,達到縮短圖書出版周期的目的。最重要的是,標準化可以降低數據轉換的復雜程度,實現多種圖書的橫向連接和共享。
?
2.規范化內容質量。近幾年圖書越變越厚的現象逐漸增多,原因在于內容水分增多,稀釋了許多有效信息。實施規范化,能夠保持圖書信息的完整性,豐富圖書的信息包含量,拓展、提升圖書的使用(實用)價值。
?
3.細化圖書編纂標準。圖書質量標準可以將圖書規范進行量化處理,實現一本圖書的框架設計、選題選材、標題編寫、成書加工規范化發展,還可使多種圖書實現標準化編纂,整合圖書群一體化發展,實現資源共享。
?
與新媒體相比,傳統媒體擁有專業的采編隊伍和成熟的采編流程、機制,內容是傳統媒體的優勢。作為內容產業的傳統媒體要以內容為王,同時不斷創新以適應新媒體要求,才不會為時代所遺棄。所謂“知易行難”,圖書出版在媒體融合的道路上還有許多體制、機制、人員等方面的障礙;但更重要的是“知難行易”,對于圖書出版的未來發展形成共識,在現有的條件下共同砥礪前行。
?
關于作者
陳金艷,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碩士,副編審,中國稅務出版社稅法年鑒中心主任,曾在核心期刊等媒體發表《我國政府經濟管理權限的界定及特征分析》《稅收征管與稅收制度的協調》《數字環境下的年鑒發展》《信息時代專業年鑒品牌化發展策略——以稅務年鑒品牌塑造為例》《淺談中小出版社的專業化發展策略》等多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