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不得不承認,要想完整通讀《書之蜜語——關于文學和兒童的偶談》并非易事。英文初版共有十章,第十章“說來聽聽:兒童是評論家嗎?”其實是后來錢伯斯那本小書《說來聽聽》(Tell?Me)的雛形,在后者單獨出版后,中文版的《書之蜜語》只保留了九章。這九章內容分別代表了錢伯斯在不同領域的思考和實踐,他既是一位學者型的作家、2002年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也是一位兒童閱讀專家,還是兒童文學理論家、批評家,兒童圖書館專家,閱讀教師培訓的資深導師……他在這些領域都鉆研得很深,但恐怕很少有讀者會同時對以上領域都很感興趣(或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所以有些篇章讀起來可能會相當吃力。這也是我在大概2020年初讀英文版時體驗到的困難。
因此,我很樂意以一位老讀者的身份來分享一下逐漸認識這本書價值的過程,尤其是我并不建議你一開始一定要按章節順序完整通讀,完全可以挑選自己感興趣的篇章反復研讀,并跳過你感覺還沒準備好的部分。
第一章
讀《書之蜜語》之前,我認為有必要大略了解錢伯斯的生平,這位1934年出生于英國普通工人家庭的作家,兒時家境平平,沒有得到很好的早期教育,到9歲時才開始獨立閱讀,中小學階段常常被老師評定為“遲鈍”。上學對他來說仿如惡夢,有段時間每周都挨打,只因做不好加法!?直到14歲遇到把他帶入閱讀殿堂的吉姆·奧斯本老師后,他的人生才開始充滿希望,而到了17歲時他已經立志要當一名教師。
《書之蜜語》的第一章“文學在童年時期的作用”是錢伯斯1981年的一篇演講稿,堪稱經典,每一位有志于幫助孩子進入閱讀殿堂的讀者都很值得一讀。它最精彩之處是從回顧自身的閱讀成長經歷開始,然后逐步延展到兒童閱讀環境的打造,也是在這篇講稿中,我們看到了著名的“錢伯斯閱讀循環圈”的雛形。我在《幫助孩子愛上閱讀:兒童閱讀推廣手冊》(2007)一書中專章討論了這個閱讀循環圈,我們可以看到它的成形過程及其背后的原理,這也是與錢伯斯自身成長相伴的反思與思考的過程。我想,對于每一位有志于推動兒童閱讀的讀者,繼續這樣的反思與思考,遠比僅僅記住前輩的結論更重要。
第九章
在讀罷《書之蜜語》第一章后,我強烈推薦直接跳到第九章“誰是書真正的主人”,因為那可以看作在閱讀循環圈框架內思考的延續。錢伯斯將閱讀看作一出“三幕劇”,“第一幕的主題是選擇……第二幕的主題是如何閱讀……第三幕的主題是重建”。這其實就是錢伯斯描述的閱讀的三個階段:選書、讀書和反饋——“閱讀卻沒有反饋,根本就不能算讀過”——而經反饋后開始重新選書,就構成了完整的閉環。在第九章中,他重點討論這第三幕,強調以兒童讀者為主體的閱讀反饋,展示“幾個由孩子演繹的‘重建’小故事”,所謂“重建”,就是“重造、重構、重組”,與創作一樣需要創造力,而錢伯斯斷定兒童完全有能力掌控。
令我印象極其深刻的一點是,錢伯斯也接納感覺“無聊”作為兒童閱讀的一種自然反應。“無聊是身為讀者的體驗之一,是重構行為的一部分,讓讀者說出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經歷,當然也應該包括無聊。”他回顧多年前因不懂這種接納而錯過的引導機會,并在如今提供了最好用、最有啟發性的問題:“說來聽聽,這個故事哪里讓你覺得最無聊??那么,無聊的感覺究竟從何而來?”思考至此,錢伯斯發現那個閱讀循環圈如果想有效運作,還需要關鍵的推動者,就是“有能力的成人閱讀者”。他感嘆:“一直以來,一直以來,都是站在兒童和書籍之間的成年人,讓我們成為某一類讀者。最擅長此道的大人,會把所有類型的讀物(包括各種形式和內容)擺在孩子面前,幫助他們講述自己的閱讀故事,幫助他們自行發現文學的影響力與多樣性。”
第二章
《書之蜜語》第二章“劈開內心冰封大海的斧頭”實際上是探討兒童閱讀應該讀什么的問題。在此章中,錢伯斯特別強調高質量兒童文學作品的價值,他將這種書稱為“具有令人蛻變力量的書”,并引用卡夫卡的話說,“好的書,必須像一把利斧,一擊敲碎我們冰封的內心。”
這位大作家絕對是一位頂級兒童閱讀推廣人,他不僅僅強調要幫助孩子們愛上閱讀,還特別強調要讀高質量、有力量的書,所謂能讓人產生蛻變的書,“一定是可以用多種方式去品讀的作品,反之亦然。”他特別強調成年人在為孩子推薦書的時候,要先問問自己(而不是孩子)是否喜歡、是否有所啟發,“拿起一本書,問自己一個問題,不是問‘孩子會喜歡這本書嗎?’,而是問‘這本書是否值得孩子花時間、花精力閱讀?’”所以,他鼓勵引導兒童閱讀的成年人要不斷成長,去尋找值得與孩子一起分享、探討的書,如此“揮舞利斧的雙手,則屬于心懷兒童、掌握知識的成年人”。——這又回到了“錢伯斯閱讀循環圈”的中心,那個有能力的成人閱讀者。
第八章
與第二章最佳的匹配是第八章“從事兒童文學教育的幾點感悟”,它實際上是錢伯斯十年閱讀教師培訓的一個小結,他的學員是那些有志于從事閱讀教學的老師,而教學內容主要是如何將兒童文學運用于其中。錢伯斯的感悟或反思很有價值,比如他發現,“教師往往照搬自己受教育時的教學方法,并且將自己在課堂上讀過的書原封不動地教給學生。”顯然他反對這么做,因為他認為學生的情況不同,而且教師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自身的文學知識體系、加強對文學批評的理解,提高自身的鑒賞力。他還強調不能只讀兒童文學,“每名教師學員都要在自己的閱讀書目中包含一定比例的成人文學……如果忽視了經典文學作品,只會導致對兒童文學的片面理解。這種理解缺乏文學文化的背景。顯然,只讀兒童文學作品的人,觀點是扭曲的。他們傾向于高估那種循規蹈矩的寫作方式,而對勇于創新的作品抱有誤解……”
序章
當我捧起中文版的《書之蜜語》時,最大的驚喜是讀到序章“關于閱讀的永恒真理”,這是2022年,88歲高齡的錢伯斯專門為中國讀者寫的新篇章。此章概括(也相當完整地)梳理了他對兒童閱讀的主張和教育方案。頗讓我欣喜的是,錢伯斯真是“活到老,學到老”,他對閱讀的知識體系還在不斷更新,而且敢于直面最新的問題,如電子閱讀的問題。他借用了神經學家的新研究成果,“研究表明,人類身上并不攜帶書寫和閱讀的基因,我們并不是天生的書寫者和閱讀者,書寫和閱讀均來自人類的發明創造。”這讓我想起了認知神經學家瑪麗安娜·沃爾夫的《普魯斯特與烏賊》和《升維閱讀》,也想到了錢伯斯許多年前在《給孩子們介紹書》(Introducing?Books?to?Children)前言中的那句著名論斷:“讀者是打造的,不是天生的。”正因為如此,在從信息電子化躍進到AI化的今天,打造新一代讀者的工作變得更加刻不容緩。
而且,錢伯斯也意識到,當下面臨的挑戰更大,我們不但要幫助孩子們成為讀者,還要幫他們“具備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和意愿”。錢伯斯希望他所推動的“閱讀環境”,能最大限度地幫助孩子成為“深度專注閱讀者”(deep?concentrated?readers),這其實也是那位瑪麗安娜·沃爾夫的期望和研究方向。
新版的《書之蜜語》提醒我們還要回到起點。思考和實踐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