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先,當然是因為它極其適合我們低幼段的寶貝——“人類的幼崽”們。因為它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繪本,更是一本處處可以讓孩子自己做主的“游戲書”。
? ? ? ?如果你剛好有一個正值 0~3 歲的寶寶,你可能會比教育專家還確定,你的“人類幼崽”正處于一個狂熱地熱衷于自我發現的階段,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自我”既是他 / 她認知世界的重要“工具”,也是他們探索世界的小小邊界線。見識世界與自我成長,在小小寶這里是融為一體的。對他們而言,每一次成功地抓握,每一口吃進嘴里的甜咸滋味,都堪比人類的太空行走,那每一抓、每一味都是一記重要的自我確認,標記著他們的成長。
? ? ? ?按照人類學的說法,人類的“幼崽”當然是愛聽故事的,遠祖圍火而歌的記憶,也在他們的睡前故事里涌動。只是“人類幼崽”的注意力和思維力尚不足以支撐他們安靜地聆聽大段的故事,“卷力”十足的大人為此“相當頭痛”,只覺得小孩子的心智是短的、散的,沒有能力進行沉浸式閱 / 聽讀。其實小孩子一樣有非常好的“專注力”,只是這個世界對他們而言太過新鮮,一丁點風吹草動都會成為他們新的“專注”對象,他們的神經元真的是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生長——因此,一本更適合他們的書,不是能夠提供完美的沉浸式“閱讀”的故事,而是能夠提供完美的“沉浸式”閱讀的故事,既然人類的幼崽會不停地從我們以為的完美“故事”中跳出,那我們就應該提供給他們一本可供隨時跳出的“完美”故事書,讓他們以隨時跳出的姿態一直沉浸其中!比如這本特別方便“沉浸”的《跳跳藏》。
? ? ? ?沒錯,它完美地匹配著“人類幼崽”的閱讀節奏,不停地抓取他們的注意力,又不停放虎歸山。更美妙的是,一旦“人類的幼崽”發現,閱讀可以從他 / 她翻開的任意一頁開始,他 / 她就已經在享受閱讀帶給人類的自由快意與發現的驚喜了——同一本書,但每一次的閱讀都是全新的,這與他們大量、反復“消耗”繪本的行為十分契合。
? ? ? ?故事的主人公有三個:藍點點、黃點點和長睫毛的紅點點,他們像人類的“幼崽”一樣活潑好動,喜歡在書頁間跳來跳去,每個點點都有自己的故事 / 游戲線。每一頁閱讀,都需要“人類幼崽”的充分參與。三個點點不停地遇到麻煩,故事不停地被迫中斷又接續,中斷又接續,整本書給人的閱讀感受不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暢快,而是“道阻且長”的中斷與回旋:提問與回答,尋找與發現,麻煩與解決,解決與復現,像極了這個年齡段寶貝與世界的交流方式,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尋找與發現,用自己的方式回答大人的提問,用自己的方式努力解決遇到的麻煩和問題,一路收集小小的成就勛章。借由這種回環往復的故事 / 游戲結構,《跳跳藏》一遍一遍地替我們對寶貝的行為做出即時的鼓勵與肯定,一點一點地幫孩子構建起最初的信心,協助他們確立自我。
? ? ? ?自然,對大一點的寶貝(4~6 歲)來說,上述親子陪伴下獲得的自我確認與成長印記,是完全可能通過自主閱讀 / 游戲獲得的。而這本書真正的迷人之處在于,?無論對哪個階段的孩子來說,它都是一本“敞開”的書——《跳跳藏》就像一個神秘、紳士的創作邀請,每一位小讀者 / 游戲者同時也是故事 / 游戲的創作者。任何時候,只要翻開書,他 / 她就可以開始講述屬于自己的點點大冒險故事。他 / 她當然可以按一條線一口氣讀完某個點點的故事,接下來再從頭開始另一個點點的冒險,以此建立長線的閱讀習慣;但也完全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隨時掉轉心意,改讀其他點點的故事,沒錯,它對孩子非常友好,可以最大限度地呵護寶貝們的閱讀興趣。
? ? ? ?在這本書的閱讀過程中,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思維力將被允許像三個點點一樣,在書頁間隨意跳躍、躲藏,隨時等待完型,形成新的故事邏輯,寶貝的思維力、表達力、邏輯組織力都將因此受益。在這本書里,目的是次要的,探索是主要的;教育是次要的,發現是主要的;閱讀是次要的,游戲是主要的。這些參數的設定確保了本書的角色,它是一位可親可愛的伴讀者,不是面目威嚴的說理人;它是耐心的,允許孩子不停地創造;它是寬容的,允許孩子隨時隨地改變想法,甚至反悔!它不焦躁,不僵化,不是只會指向唯一出口、虛張聲勢的稻草人。更棒的是,沒有人可以在這里宣稱,只有一種讀法是正確的。更開放平和的心態、更多元有趣的想法、更坦蕩包容的人生觀、價值觀,在閱讀 / 游戲的同時就深植孩童心底,成為他們成長的氧氣,和認識世界的土壤與底氣。
? ? ? 千萬不要小看“結構”的力量,想想孩子們最熟悉的“文學形式”——那些陪伴他們走過漫漫長夜、消磨過游戲時光的童話吧,“人類幼崽”的三觀就是在這些數量龐大的結構模塊中逐漸體悟、站立、搭建起來的。
? ? ? 這本書的畫風也非常有趣,翻開飛滿昆蟲的那一頁,你會發現,插畫師擁有卓越的寫實功力,請你仔細看那些展翅的小家伙,蜻蜓的顏色非常漂亮,它們的翅膀霧蒙蒙的;蜜蜂的翅膀同樣是半透明的,卻有著漂亮的幾何花紋;蝴蝶的羽翼算得上濃墨,花飾也有了厚重感;而甲蟲翅膀的線條是硬朗的,如果你有過徒手捉住七星瓢蟲的童年過往,你甚至會因為這對相當有質感和廓形的翅膀再次回想起小瓢蟲在你手心中小心爬行、幾欲振翅的感覺,繼而聽到它決意離你而去時鼓翅的“嗡”聲。在這個被“元宇宙”概念籠罩的當下和未來,人類對虛擬現實的熱情冷淡了我們與自然的根底連結,這樣寫實的筆觸提醒我們,是時候重新為孩子洞開通往博物學的大門了。像法布爾《昆蟲記》那樣,來自親身守候、耐心觀察的博物學,不但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傳統,也是孩子跟自然建立內在連結的氣口。
? ? ? ?有一個非常遺憾但成人卻不得不面對的實事,如果不借助紀錄片,我們似乎很難再次體悟大自然的精微與神奇,不過,或許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哈利·波特》是怎樣為我們創造了一個瑰麗的魔法世界!請記住那種感覺,對“人類的幼崽”來說,這個世界就如同我們第一次見到沃格霍茨一樣,本身就自帶魔法。當螞蟻晃動手臂舉起沉重的食物,當蜻蜓在水面低飛懸停,當睜著眼睛睡覺的小魚因為一粒投石倏忽而走,當破殼兒而出的小花龜怯生生露出腦袋奮力爬行……自然界里每一個小家伙的尋常舉動,都值得你和“人類幼崽”的一聲“哇”!或許,現在你就可以放下書,帶著“幼崽”走進人類的后花園——讓他 / 她在大自然中手舞足蹈地“望聞問切”,探看遠山近水、呼吸泥土芬芳,感受書頁里昆蟲的振翅、草葉的柔軟,調用五感,體會生命的魔法。
? ? ? 對身邊物品的認知和熟悉,是“人類幼崽”進入社會、適應人類生活方式的重要一步。插畫師對這類物品的關注度極高,但她的分墨非常有趣,在那場“公主”和“王子”的舞會上——注意:借用現實主義文學的批評概念,插畫師在這里進行的可是一個標準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她用區分度更高的“鞋子”作為性別標識,將高跟鞋設定為長睫毛紅點點的舞會專屬,將紳士的布洛克鞋給到舞會上的“王子”藍點點,而對兩個點點的著裝則全部留白,一墨不著。這樣缺乏完整輪廓的畫法顯然不夠“具體”,卻為 4~6 歲的孩子提供了極大的色彩想象和圖形完型空間。而對 0~3 歲的寶貝而言,讀懂標識,區分指代,恰恰是對他們抽象能力的一種引導和提升。
? ? ? 一如針對“人類幼崽”特別設計的鍛煉專注力的其他書籍,《跳跳藏》也有“找出指定物品”的游戲規則,不同的是,它將這種“找出”進一步立體化了,不但要“找出”,還要進一步做出“規定動作”才能完成游戲,這就極大地增加了“人類幼崽”的參與感,找到的東西是書里的,做出的動作卻是現實的,比如拿紙巾給書里的甲蟲擦鼻涕——不得不說,這是一種相當高級的模仿,是對媽媽平時給自己擦鼻涕舉動的完美復刻,對“人類的幼崽”來說,這樣的模仿太誘人了!而這種“我也能照顧甲蟲,我長大了”的感覺,時時刻刻都在書頁間激動著“人類幼崽”的幼小心靈。
? ? ? 如果你認真讀一遍這本書就會發現,它像“人類的幼崽”一樣充滿了不同的情緒,適應每一頁點點情緒的角色扮演,是讀 / 玩好這本書的關鍵。比如,當你看到黃點點叼著奶嘴睡覺的畫面,你要真的相信書頁上的話——
? ? ? 如果你想跟寶貝一起玩,一定要比他 / 她還投入、還“抓馬”——別忘了“人類的幼崽”是頂頂聰明、頂頂會察言觀色的族群——你先要大吃一驚,再表情夸張地把聲音放輕,然后同他 / 她一起躡手躡腳地慢慢慢慢合上書頁,以便讓“房間”里的光線漸漸暗下來——對了,別忘了在把“門”完全掩上前,提醒寶貝關注右下角的頁碼,這樣,你就可以跟他 / 她一起跳去下一個新頁碼了——而一旦離開這一頁,你們就獲得了重新大聲說話的權利——別以為這樣做毫無意義,如此“沉浸”地閱讀,正是“人類的幼崽”習得教養禮儀、滋生同情心、同理心的溫床。
? ? ? 近年來,隨著繪本價值的被挖掘,游戲繪本的重要性也在凸顯,作為一種特殊的繪本形式,游戲繪本,是繪本大家族中當之無愧的寶藏成員,擁有不停被發掘的讀 / 玩法,到底能掘出怎樣的寶藏,如何才能不認玉為石,還要看我們對“人類幼崽”的尊重度,畢竟,在自然界,我們是養育“幼崽”時間最長的種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