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握高考新動態
9.以上三則材料中,《人民日報》《自然》《讀賣新聞》報道的側重點有什么不同?為什么?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6分)
該題要求學生在準確解讀三家不同媒體報道的基礎上,探究它們不同的新聞立場,分析文字背后的深層原因,是信息時代語文生活對學生的客觀要求。
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
人們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卻無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們需要尋找各種“鏡子”,不斷繪制“自畫像”來審視自我,嘗試回答“我是怎樣的人”,“ 我想過怎樣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義”等重要問題。
畢業前,學校請你給即將入學的高一新生寫一封信,主要是“如何為自己畫好像”,與他們分享自己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如何為自己畫好像”,不僅需要考生提煉出“主體與客體”“鏡子與自畫像”“個體與社會”的辯證關系,還要探究“好”的標準和“畫好”的關鍵,體會理性思維與社會實踐的辯證統一。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寧就新高考的改革動向給與精準評價:
過去有一段時間,語文課過于文學化,理性因素不足,習慣于想當然,對所以然不關注,對因何如此的思辨更是有所忽略。2020年語文高考試題,特別是選擇題里暗含的推理、概括、辨析等理性思維要素,精準度很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必須有思維能力支撐,而思維能力反應的是語文綜合素養中很關鍵的能力。
這一評價道破了高中語文學習中“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與“理性思維”關系的玄機。
緊跟課改新步伐
其實,高考的一系列變化并非偶然。2019年11月,教育部考試中心制定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把立德樹人融入考試評價的全過程,聯通招考、教學的全流程,要讓考試回歸課堂和教材,降低試題難度,增加寬度和廣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就高考改革的新方向問題,也給與明確指示:要優化考試內容,突出立德樹人導向,重點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試題形式,加強情境設計,注重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增加綜合性、開放性、應用性、探究性試題。2020年5月,教育部對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版)進行了修訂。從修訂后的課程標準中我們不難發現新變化:規定了語文學習18個任務群。這18個任務群和過去的教學內容相比,增設了活動類學習任務群。
3

新教學緊隨其后
對于高中語文教師來說,當下最關注的無疑是新課標、新教材和新高考。根據新課標編寫的新教材,將從2019年秋季開始,陸續投入使用,到2022年,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將在全國范圍內推行。
這一系列新變化的產生,必將給我國高中語文教育教學,在教學目標、教學任務等方面帶來一系列新變化。為貫徹落實新課標精神,新教材精心設計了四個全新的獨立學習單元,分別是“家鄉文化生活”“詞語積累與詞語解釋”“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邏輯的力量”,以對應新課標中新增的活動類學習任務群。為適應新教材這一變化,現代教育出版社邀請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原理事長顧之川老師做總主編,并召集多地一線語文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在深入學習和研究新課標、新教材的基礎上,對這四個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深度開發,推出了這套高中語文“單元學習任務書”。
- 從事語文教材編寫及語文教學研究多年,曾主持編寫人教版多套初中、高中語文教材;
- 出版有《語文工具論》《顧之川語文教育新論》《顧之川語文教育論》《語文論稿》《明代漢語詞匯研究》《中國文化常識》《顧之川語文人生隨筆》等論著。
叢書主要特點
深度解讀教材要求,經過結構性梳理、系統性整合、創造性重構,將教材任務目標化。
科學設計學習任務(項目),抓住必備知識、掌握學習方法、理解客觀規律、構建學習能力,將任務(項目)情景化。
既有必備知識的延伸,又有他山之石的示范;既有文本形態的資源,又有跨媒介其他形態的資源;既有背景性資源,又有程序性資源。
科學設計評測指標,有序構建評測模型,強調可測、好測、測好。既有過程性測評,又有結果性測評;既有知識性測評,又有素養分析。
為幫助廣大一線教師更好地把握新課標、新教材的改革方向,引導教師更好地認識和理解新教材中“活動單元”的教學目的和方法,顧之川老師專門就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活動單元”的教學問題進行了視頻講解。點擊圖片即可在線收看

??言而總之?
對高中語文教師來說
“單元學習任務書”是一套切中肯綮的教學指導書;
對高中學生來說
“單元學習任務書”是一套實用的語文學習工具。
更多“學習任務書”相關信息與視頻資料
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