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朋友們小時候也一定背誦過這首詩,也許會馬上產生疑惑:這不是唐代詩人王維寫的嗎?怎么統編教材里卻沒有署名呢?是呀,有一段時期內,語文教科書里,這首詩的作者寫的就是王維。
最早的語文課本里,這首詩其實是沒有署名的,比如汪曾祺在《我的小學》里就提到過,這是課文中的一冊謎語。但不知道為什么,后來許多的語文教材中都將此詩加標題為《畫》,并署名為王維,這大約與一些新的出版物如《唐詩三百首》《唐詩鑒賞》等持有此說有關。不過,無論是在王維的《王右丞集》,還是在《全唐詩》中,都找不到有這首詩。所以,說這首詩的王維所寫,看來并沒有令人信服的依憑。只是據說此詩是題寫在王維的畫作上,但題詩人到底是誰,也很難說清。
新課標時代由語文出版社出版的小學語文課本A版里,也許是急于想糾正其他語文教材的錯誤,把這首詩署名為清代詩人高鼎。
同時由語文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字海探源》(金侖、林霖著)中,也是將此詩歸于高鼎名下。可清代詩人高鼎生活的時代已是晚清,《畫》這首詩產生的時代,不太可能如此之近。
目前更受支持的一種說法,認為是南宋僧人道川禪師所寫,因為有很容易找到的歷史典籍作為依據。在道川禪師所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頌》(即《川老金剛經注》)中有原詩,后來被多種《金剛經》的批注本所轉錄。現在網上可以查到有《金剛經注》卷中《離相寂滅分第十四》,其中就轉錄有道川禪師的話:
山河大地,甚處得來。頌曰: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猶在,人來鳥不驚。頭頭皆顯露,物物體元平。如何言不會,只為太分明。很多人據此認為,此詩只是為注釋《金剛經》所寫的偈頌詩,原詩沒有標題,全詩總共有八句,而不是現在流傳的四句,其中第一句里是“遠觀”,而不是“遠看”。他們以后面四句“頭頭皆顯露,物物體元平。如何言不會,只為太分明”中的佛教思想,來解釋前面四句,認為小學課本中選的《畫》,是誤會了作者的思想。經他們這么一解釋,使本來通俗易懂的“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猶在,人來鳥不驚”四句詩,變得神秘起來了。
其實,正常人讀這詩,也必然能讀出前面四句和后面四句,本來就不相關。把南宋道川禪師看成是本詩作者的人,忘記了一個事實:古代僧人寫偈頌詩時,也常常會借用已經流傳的現成詩句。
據《光明日報》2019年1月15日所刊楊琳的文章考證,比道川更早的一些禪師在他們的談話中也引用過這首詩。宋正覺拈古、元行秀評唱《請益錄》卷上《第四十五則白水沙水》:“佛鑒拈云:‘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此一聯語是題山水畫圖。”,該文作者還認為:宋代磁州窯出產的陶瓷枕上常題寫詩詞、格言作裝飾,其中也有這首詩。這都反映了該詩在宋代的流行。
(明朱有燉搜集前人書帖臨摹刻石,于永樂十四年拓印成一部《東書堂集古法帖》,其中乙十一號收錄了宋太宗趙匡義的一幅墨跡,書寫的就是“遠看山有色”這首詩。)
注意上面宋太宗趙匡義的這幅墨跡中,第一句里面是“遠看”,并非“遠觀”,證明現在語文課本上的詩句才是最早的版本。
作者楊琳追溯這首詩的最早出處,是宋代文獻中記載的唐代南林庵主釋了明臨寂前,告弟子之語中有“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這前兩句,后面兩句來自哪里,仍不可考。所以,目前能確定的,就是此詩應為唐人作品,題為《畫》屬今人所擬。所以現在統編語文教材中該詩無法署名,是正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