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閱讀課》一年級上冊的學生用書里,有一個以數字入詩的專題單元。其中收錄的古詩也與“一片兩片三四片”相似,如明代倫文敘的《百鳥歸巢圖題詩》。
百鳥歸巢圖題詩
明·倫文敘
天生一只又一只,
三四五六七八只。
鳳凰何少鳥何多,
啄盡人間千萬石。
倫文敘是來自明代南海縣的狀元郎,做過翰林院編修。所以民間有許多關于他的傳說故事,這首詩的傳說就是其中之一。據說有富人得宋代蘇軾的真跡《百鳥歸巢圖》,請這位狀元題詩。狀元也不推辭,提筆寫了頭兩句。那富人一看,以為是口水話糟蹋了名畫,腸子都悔青了,待狀元寫完了全詩,那人才一掃愁云,喜出望外。
那為什么是“百鳥”呢?
據說詩中還藏有一種算法:第一句“一只又一只”加起來就是2只。第二句“三四”是12只,“五六”是30只,“七八”是56只。所以這詩的開頭兩句,全部加起來(2+12+30+56=100)正好就是百鳥。當然這是后人有趣的附會。這首詩中,作者以鳥來暗指沒有才學但卻身居高位的人,用鳳凰來比喻真才實學的人才或賢人。“鳳凰何少鳥何多”是作者感嘆那時的官場有真才實學的人很少,無能之輩卻非常多,而這些無能之輩占據著重要崗位,“啄盡人間千萬石”他們把糧食都吃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