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合適三年級孩子做的家務,不能太繁瑣以至于孩子完不成,也不能太簡單比如收拾書包,以至于都談不上責任,應是難易適中,而且這個難易程度對每個孩子來說也是有差異的,要視現在的發展水平而定。
兒童的社會責任感教育在家長心目中地位可能遠遠比不上學業。但實際上,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心不僅對于個體人格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還對社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前的教育政策和社會道德均要求對正處于身心發展關鍵期的小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
不要老是將物質補償作為樹立責任心的動力,如果讓孩子覺得他自我服務或服務家人,是為了得到某種“好處”,這就不是真正的責任心了,而是利益驅使,比如有些父母讓孩子做家務,獎勵不同數額的零花錢,這樣久了孩子就覺得自己是在賺錢。因此要淡化有形的物質獎賞,代之以精神的安撫和勉勵,比如“感謝信、愛的抱抱、語言反饋”這些形式,更能讓孩子明白這是他應該做的。
不要因為孩子做的不完美就取而代之,比如孩子洗自己的毛巾時,總是洗不干凈,父母就拿過來幫忙洗,這樣幾次之后,孩子肯定不自己洗毛巾了。聰明的孩子一旦發現他“表現無能”就可以逃避做自己必須做的事情,他就會有意的表現無能,以此來逃避責任。
跟孩子講明后果,并讓其承擔“后果”,一旦確定某個責任是孩子的“自留地”,父母就一定不要進去除草澆水。即使孩子有所疏忽,父母也應“熟視無睹”,由此導致的不良后果是一種警示性非常好的懲罰,會讓孩子明白承擔責任的重要性。比如孩子沒有保管好自己重要的學習用品,導致上課時無法完成作業,那就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父母不能代勞,不能立刻給買新的。
兒童的社會責任感教育在家長心目中地位可能遠遠比不上學業。但實際上,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心不僅對于個體人格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還對社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前的教育政策和社會道德均要求對正處于身心發展關鍵期的小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